本报通讯员 乔蕾 任相梅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格局更加合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显著提升,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科研社会服务能力卓有成效。”这是2014年10月21日山东省教育厅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回访后专家组的反馈意见。一年来,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紧扣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围绕教学中心,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深化实施教师成长工程,探索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努力提升对外服务能力和水平,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优化专业结构更加贴近区域经济发展
该校立足区域经济重点产业需求,坚持“服务产业,依托行业,校企合作,传统优势专业和新兴实用专业协调发展”的原则,开展了日照市行业发展及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状况调研活动,制定了《关于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构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体系的意见》,以发展前景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把学生高质量就业和生源吸引力作为硬性指标,稳定发展长线专业,重点建设品牌特色专业,大力发展优势专业,合并重复相近专业,淘汰过时落后专业,不断开发社会紧缺专业。为了提高专业体系与区域经济的匹配度,优化整合资源,对现有专业进行合并、整合、停招、撤销,专业规模由 63个调整到52个,突出发展8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和10个学院重点专业,科学规划建设以品牌特色和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14个专业群,逐步形成以面向临港产业和蓝色经济为主体,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具有海洋经济特色,专业建设水平、服务社会能力较高,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
对接临港产业和蓝色经济发展要求,凸显海洋经济特色,今年年初将水产学院和食品工程学院合并为海洋工程学院,专业资源得到了优化与整合,服务面向更加聚焦;对接鲁南经济带“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和半岛经济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遵从“做大、做强、做特”的方针,加快发展电气自动化、应用电子、物流、环保等10个重点专业;紧密契合日照主导产业的发展要求,坚持扶优、扶特、扶需的原则,突出发展水产、食品、旅游、机电、汽车、建筑、电子商务、会计等8个品牌特色专业;以品牌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为龙头,进一步完善了以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的专业建设格局,规划重组了14个专业群。一年来,该校争取国家、省市专项资金1900万元,全部用于品牌特色和重点专业建设,增建和扩建一体化实训室8个。
一年来,该校建成省专项资金支持的品牌专业群1个、山东省特色专业1个;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3项、山东省精品课程20门;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含3项一等奖的山东省教学成果奖9项;出版国家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首批)10本。
提升执教能力不断深化教师成长工程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制定《关于深入推进教师成长工程,全面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的实施意见》,通过“内培外引”不断充实提升师资队伍,引进研究生9人,新增副教授、教授15人,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优化。先后出台《青年教师成长指导性意见》《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带头人、教学带头人及骨干教师选拔和培养暂行办法》等6项制度,实现了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化。形成了“学校、院部、教研室”教师执教能力提升三级培训体系,组织了“青年教师执教能力研讨班”“科研培训班”等专班,培训工作卓有成效。加强带头人、骨干教师培训培养,促进团队快速发展,逐步建立了一支“校企互通,动态组合”的兼职教师队伍。强化顶岗实践和技能锻炼,“双师素质”教师达到487人,与2013年同比增长3.7%,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针对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基本能力培训,从我的职业、我的学生、我的课程、我的课堂四个维度系统设计了学习任务,精心打造培训课程。重点培训青年教师正确认识自己的事业,正确开展个人发展规划,科学进行课程设计,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有效教学。一系列培养项目的开展,推动了教师执教能力的提升。2014年,该校有22名青年教师在省级讲课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信息化教学、微课大赛等教学项目比赛中获奖,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2项。
学校强化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学团队培养,安排91名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参加了省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选拔7名骨干教师作为国内访问学者到知名高校学习进修;外派 26名骨干教师分别到惠普(济宁)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南京埃斯顿机器人工程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接受专项培训;安排13名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赴德国奔驰、大众等汽车厂家培训基地,德国DMG数控加工中心培训基地和韩国现代集团培训基地进行国外专项培训。各专业逐步形成了由专业带头人引领、骨干教师支撑的分工明确、紧密协作的专业教学团队。在科研项目研究、教材编写、精品课程建设、学生竞赛指导、社会服务等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带动作用。“动漫制作工作室”教学团队制作的山东省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动画片和百集日照民间故事《山海传奇》动画片,由中央电视台、日照电视台等媒体播映。2013年该校承担了日照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载体化工程动画片《少年梦》的制作, 60名师生历时19个月,全部完成13集动画片制作任务,并在日照电视台首播。
一年来,该校教师公开发表论文257篇;学校各类纵横向科研立项项目176项,省部级及以上立项项目13项;教师获厅市级及以上科研奖14项;培育省级教学名师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入选教育部相关行业指导委员会5人;指导学生获得2014年度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搭建合作平台
着力推进“政行企校”协同育人
学校通过完善制度,强化措施、搭建平台、引进项目等形式,强化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组织合作,着力搭建了校政、校行、校企三个育人平台,深度融合,协同育人。
该校紧紧抓住日照市振兴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争取了市财政140万元专项基金,由政府部门统筹,在艺术类专业11个工作室的基础上,整合了9家高端创意设计类企业,建设了体现高职院校“教学做”一体化特色的“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被确定为日照市重点文化产业园区,通过“企业领做、教师指导、学生实训”的运行模式,产学研一体,探索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与日照市民管局牵头27个行业协会和日照中高职院校,成立了日照校企合作发展促进会,建立起学校与行业信息融通、资源共享的平台和定期对话交流机制,专业与行业对接,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了双证书制度的实行;该校根据企业特点,分别与中小微企业、大企业、国际知名企业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形成了校企合作育人的格局。学院与中兴通讯组建“ICT行业创新基地”,探索建立“企业主导、学校主体、师生参与、校内实施”模式,共同培养物联网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与美国通用合作共建智能平台项目,与南京埃斯顿合作开发机器人应用项目,联合培养机电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生产过程自动化方面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一年来,该校新增合作企业22家,企业直接捐赠教学设备1585万元,新增4个企业奖学金项目。2014年,学校被省海洋渔业厅确定为全省唯一一家地市级二级渔业船员培训资质机构,承担海洋渔业船舶乙类各等级职务船员适任培训和普通船员专业基础训练。
实施四个开放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该校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现代职业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主动承担区域内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先行先试、探索模式的任务,推动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开放办学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探索推进中高职衔接培养,与省内9所中职对接,签订了“三二连读转段”培养协议,建立中高职教学联盟,共享教学资源,统筹专业设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目标、专业、课程、教学计划有机衔接;遴选了食品加工技术、建筑工程技术两个专业,分别与齐鲁工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相关专业对接,联合开展专业接续、课程衔接、学分互认的“3+2”高职本科分段贯通培养。
该校研究制定了《服务日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日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实施“四个开放”,确定了19项服务举措。“校园开放”,面向日照市民开放了图书馆、体育设施和校内实训场所,供市民和合作企业员工培训无偿使用;“课堂开放”,面向市民开放了78门专业课程,实行网上提前选课,免费跟读;开发了一批科普、外语、书画、音乐、健身等学习项目,深受社区居民欢迎;“实训基地开放”,与市建委、市交通局合作共建日照市建筑特种工培训考核基地、交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等,承担了106个工种的技能鉴定工作,积极开展长短期职业技能培训;“教师队伍开放”,面向社会聘请地方名人、技术能手承担教育教学任务,专业教师走进企业、社区,开展各种形式的企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服务市民终身学习。
一年来,依托日照市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基地、二级渔业船员培训机构等校内基地,积极开展长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年培训突破20000人次,社会服务收入2000余万元。
学校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高。2014年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质量稳步提高,报到注册新生5782人,录取分数线稳居全省前列,毕业生整体就业率稳定在98%,对口就业率稳定提高。最近,该校被省委宣传部确定为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金种子”计划孵化器建设试点单位。10月24日,世界职教院校联盟大会上又传来喜讯,中国有两所院校荣获卓越奖,日照职业技术学院获卓越奖校企合作铜奖。该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认可,创新做法和改革成果多次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日照日报》等媒体报道,彰显了国家示范高职的引领带动作用。
对于今后的发展,该校确定了以实施内涵建设攻坚为抓手,以服务日照为己任,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具有明显区域特色,与地方主导产业紧密结合的工、农、经、管、文等协调发展的专业发展定位和适应蓝色经济区建设需要,立足鲁南经济带,服务山东,辐射全国的服务面向定位。该校将坚持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方向,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突出优化专业布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实现新发展。